好51考试网为您带来《大明国考(明朝时的国考有多难考)》,本文围绕明朝时的国考有多难考展开分析,讲述了关于明朝时的国考有多难考相关的内容,希望你能在本文得到想要的信息!



  ⒈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从隋朝开始就被应用于选拔人才,兴盛于唐宋,直到光绪年间被取消。这一千余年来,为中华的繁荣昌盛贡献了无数人才。

大明国考(明朝时的国考有多难考)  第1张

  ⒉而用考试选拔官吏的规则,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让广大底层民众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直至今日,高考的成功仍然是出生穷苦的孩子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

  ⒊1、 大浪淘沙的选拔

  ⒋虽然现今我们还是把高考称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意思是在全国这么多考生中,想要考取好的大学实在太难。

  ⒌不过,虽然报考学生人数很多,但每年各大院校招收的学生也不少,比如清华北大等几所最顶尖的院校,每年招收的学生就达几万。所以大部分的学生还是能够升入更高一级的学院进行深造。

  ⒍而反观明朝那时候的科举制度,就会发现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难许多。明朝的科举考试大致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相对应的职位是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⒎首先秀才是继续考取功名的基础,虽然秀才没有官可做,但考上了可以见官时不用跪,免除徭役等特权。而且别小看了秀才这最低等级的功名,想要获得也需要在童生中脱颖而出,成为整个县里面的佼佼者才行。

  ⒏而选拔举人的考试就是集合全省成绩优异的秀才了,明朝时每三年在各省会举行一次科考,全国总计也就录取举人1000名左右,可见这举人的含金量有多高。

  ⒐因为举人考中后就可以当官了,名下土地可以不用交税,还有机会去参加会试,说不定实力加上运气,考上个进士,那就前途不可限量了。这也是范进在得知自己考中举人后,会突然痴疯的原因了,太高兴了吧。

  ⒑而会试就是相当于如今的国考了,主要为选拔进士做准备,因为成绩优异者就可直接面对皇帝,参加最关键的殿试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就为这一刻。

  而每三年的进士录取数量,只有区区300人,可以说这300人就是整个帝国的精锐了,大浪淘沙都不足以形容。而能在这些人中获得前三甲的几个人,说是祖坟冒青烟都是轻的。

  2、 简陋的考场

  和录取率如此低相比,当时的考场规则和考试环境却是另一个极端,实在是对考生的一种折磨。

  以当时举行三年一次的北京贡院为例,其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可容纳一万余名考生参加考试。

  每次会试分为三场,每场持续三天,在这三天中,每个考生只能住在这个贡院里,不能外出不能交流,只能一门心思的作答考试。

  考生进去前要搜身,规定只能带着书具和灯具,且每人发三根蜡烛,其他的东西一律没收。考试时会在四边的瞭望塔楼上布置士兵,用以监视考生的一举一动。据说是考生在考试时不能抬头四处看,甚至坐姿不对,打个哈欠等都会被监视者记录下来,算作犯规,就算文章再好,也会在评定等级时降一级了。

  考场规则这么严苛,而考场的环境却让诸位考生更加叫苦连天。当时配给每个考生的是个一米见方的单间,大约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按照现在的尺寸来讲,差不多就是高二米六左右,宽一米多点。

  考生在里面答题,晚上就在这狭窄的空间里睡觉,不到一米五的宽度,让大部分考生根本伸不直身子,只能蜷缩在位子上,极为的痛苦。关键是每一场要持续三天,就意味着要连续蜷缩在这么狭窄的地方三个晚上,白天还得继续高强度的考试,对考生的身心压力着实巨大。

  3、 总结

  但就算是这么简陋艰苦的考场环境,还是有万千的学子来应考。而且每一次的会试名额都是有限,每个省都是需要激烈竞争才能选拔出来,远比如今的高考更为艰难,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个给予我们更多成功机会的新时代啊。

《大明国考(明朝时的国考有多难考)》来自网络,明朝时的国考有多难考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