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达学习网为您带来《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面试真题(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真题)》,本文围绕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真题展开分析,讲述了关于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真题相关的内容,希望你能在本文得到想要的信息!



  ⒈小学数学 《扇形统计图》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面试真题(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真题)  第1张

  ⒉一、考题回顾

  ⒊二、考题解析

  ⒋【教学过程】

  ⒌(一)引入新课

  ⒍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⒎通过提问,再出示报刊、网络中出现的扇形统计图,引入新课《扇形统计图》。

  ⒏(二)探索新知

  ⒐出示我国陆地各种地形分布情况的扇形统计图。

  ⒑提问:观察这幅扇形统计图,你能知道什么信息?

  组织学生前后桌四人结成学习小组共同讨论,要求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做好笔记,选好发言代表,规定5分钟后,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走到学生身边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并维持课堂秩序,后提问小组代表讨论结果。

  预设1:整个圆表示我国陆地的总面积。

  预设2:每个扇形分别表示各种地形的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几。

  预设3:山地占地面积最大,丘陵面积最小。

  追问:你是如何比较各种地形面积大小的?

  引导学生回答可以根据每一块地形面积的扇形大小进行比较,也可以根据每一种地形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数进行比较。

  提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扇形统计图用圆表示总数量,用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个部分的数量;扇形统计图的数据表示的是每个部分占整体的百分之几,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量。因此,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的表示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提问:已知我国陆地总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用计算器算出每种地形的面积,填入大屏幕出示的表格。

  【答辩题目解析】

  1.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参考答案】

  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作用:从条形统计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拆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作用: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数。

  作用:通过扇形统计图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2.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你是如何设计探究扇形统计图的?

  【参考答案】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生活实例进行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出示我国陆地各种地形分布情况的扇形统计图,通过观察和各个地形所占总面积的百分比,设置小组讨论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想法表达出来,从而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小学数学《圆的面积》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一只小狗被它的主人用一根长1米的绳子栓在草地上,问小狗能够活动的范围有多大?

  问题:1.小狗能够活动的最大面积是一个什么图形?

  2.如何求圆的面积呢?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引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那么是否可以将圆转化成已学的图形呢?

  (2)实验操作: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圆分给各小组(前后四人为一组)。请同学们试试看,是否可以将圆转化成为长方形。

  (3)动画展示:

  把圆分成4份、8份,然后拼图。

  ①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圆的半径,它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

  ②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

  当我们把圆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也就越接近了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4)得出结论:

  问1:既然圆的面积无限接近于长方形。那么我们如何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呢?

  问2: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有什么关系呢?

  再次展示动画。

  【答辩题目解析】

  1.简单说一说引导学生学习圆的面积?

  【参考答案】

  本节课主要是激发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促进正迁移,实现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例如新课一开始,就可围绕“怎样计算一个圆的面积呢”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一般图形的面积的含义,促进对圆面积概念的理解。同时,再引导学生回顾以前研究的多边形面积时,我们是采取怎样的办法,将多边形转化为已学的图形来求面积,为学生学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提供思维策略的支撑。在此基础上提出“是否也可以把圆转化为已学的图形呢?”,后续的教学便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有利于学生展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而抽象概括归纳出圆的面积公式。

  2.对于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现了数学中的哪种思想方法?

  【参考答案】

  转化、极限的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分与合》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1~5这5个数字朋友,今天我们来和他们做游戏。

  【答辩题目解析】

  1.讲一下数的分化与组合采用情景导入法。

  【参考答案】

  出示课件,复习旧知。

  师:大家复习得真好,大家掌声鼓励鼓励自己。

  小朋友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一个学生主动示范)

  师:那大家也照样子慢慢地做几次拍手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师:现在你能说一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吗?(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

  师:看来两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响。

  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组成。(板书课题:分与合)

  2.你认为你讲的内容,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怎样的基础?

  【参考答案】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本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5以内的加减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整个第三单元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会学习的乐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平均分》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课件展示分糖的场景: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可以吗?“把6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怎么分最公平。引出课题平均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平均分

  (1)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活动后全班交流分的方法。(小组成员上展台前演示本组分的方法)

  预设1:1,1,4

  预设2:1,2,3

  预设3:2,2,2

  (2)这三种分法,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引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知识点)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吗?

  2.平均分方法

  师:我们刚把6块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了2块。如果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几个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帮他们分一分。

  用小棒代表橘子,小组讨论,分一分。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分橘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

  (2)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3)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4)教师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三)巩固提高

  1.课件3个3个地出示胡萝卜图,3个一份,一共5份。出示问题:一共有( )个胡萝卜,每( )个一份,平均分成了( )份。

  2.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

  (四)课堂小结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

  【答辩题目解析】

  1.你是怎么理解平均分的,你觉得你的成功之处在哪?

  【参考答案】

  平均分就是每份分的同样多。在课堂上我是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分糖果情境,并放手让学生试着分一分,说一说,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更清楚地认识平均分的含义。分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得到课本中展示的三种分糖果的结果,杜绝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直接分成同样多的三份。为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教师可以安排小组合作活动,比一比哪组分糖果的方法多。

  2.本节课你是如何讲解“平均分”的概念的?

  【参考答案】

  教学时我采用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描述的教学方法,准备好生活中常见的相同的小物品,让学生分组在课堂上展开活动,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分数除法》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设置情境:淘气家来了客人。淘气拿出4张同样大小的饼来招待客人,如果每2张一份,能分几份?如果每1张一份,能分几份?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片分一分,列式计算后汇报结果,并提问:为什么使用除法?

  预设学生回答:4÷2=2(份);4÷1=4(份);表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

  追问:那每12张一份,能分几份?每13张一份,又能分几份?要求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再列式计算,并说明算式的含义。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师生活动: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式。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指导;完成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内展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案。

  学生分析得出:有4张饼,每12张一份,每张饼都可以分成2个12张,4张饼共有8个12张,得到8份,

  【答辩题目解析】

  1.本节课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

  【参考答案】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是“导学教学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导学教学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探索新知,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2.说说本节课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前后联系?

  【参考答案】

  第一学段,学生借助直观,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生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第三单元学习了分数乘法与倒数的有关知识;而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为分数除法。本节课则重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探索一般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也是分数除法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六年级上册会安排有关分数混合运算的问题。这样的安排,分散了教学难点,突出了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意义的过程,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利用方程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面试真题(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真题)》来自网络,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真题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仅作参考。